激战2烈焰传奇武器,吴三桂为何不投靠大顺政权?

文/崔浩畅谈历史

公元1639年,闯王李自成从商洛山中仅带领数千人马发动起义,继续反抗明朝统治者。

次年,李自成别有用心地攻入正在闹旱灾的河南。

随后,在饥民遍地走,不如太平狗的河南,李自成开始劫富济贫,他每攻下一地,便开放该地粮仓赈济百姓,远近饥饿的百姓闻之,都不分昼夜地踊跃向李自成起义军靠拢,不久,李自成拥兵数万称霸河南。

起兵反抗明朝统治的李自成

在此基础上,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优待口号,并继续向四方攻城略地,各地百姓闻之,皆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名反抗明朝官军、迎接李自成起义军。

如此,李自成起义军既如脱缰野马般在明朝腹地横冲直撞,又如滚雪球般在河南省、湖北省等地越发展越壮大:

公元1640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后,烹杀明朝的福王朱常洵,没收福王财产、粮食,用来赈济饥民、犒赏将士,四方百姓闻之,尽皆归附李自成,起义军势力更加强大。

随后四年间,李自成率军先后破开封、下承天、攻襄阳、克武昌、攻陷陕西,接连攻杀傅宗龙、汪乔年、孙传庭等明朝总督、督师。

至此,李自成占据陕西、河南、湖北等省,成为明朝第一大地方割据势力。

靠均田免粮口号劫富济贫、得民拥戴的闯王李自成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同时李自成统领大顺军向东北方的北京进军,意欲灭亡明朝再造乾坤。

一路上,起义军继续以破城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充军的方式号召百姓反抗明军、迎接义军。

在这样此消彼长的进攻战术下,李自成军势如破竹地接连攻破汾州、太原、大同、宣府、居庸关,而另一路由刘宗敏率领的起义军,也接连攻破怀庆、潞安、大名、邯郸、保定,随后两路军兵锋直指北京。

李自成进攻明朝的形势图

面对李自成的灭国威势,坚守北京城的明朝崇祯皇帝立刻下诏,封宁远守将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吴三桂尽速率军驰援北京。

对于驰援北京,吴三桂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吴三桂,字长伯,辽东广宁人,名将祖大寿的外甥,明朝官僚吴襄之子,当时担任明朝的宁远城守将,骁勇善战的他,有着忠君孝父的美名。

在当时,如果吴三桂真的去火速救援北京,即使麾下精锐的关宁军临时战胜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那吴军也很难彻底将李自成赶跑,到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迁延日久之下,吴三桂很有可能会重蹈袁崇焕被崇祯帝残杀的可悲覆辙;

后来成为清朝功臣的吴三桂

再者,即使崇祯帝不杀他,可一旦在李自成军的全力围攻下,吴三桂也只能跟着崇祯帝陪葬在北京城,当时他才33岁,对于年富力强、想建立一番宏图大业的吴三桂来说,这时候就死,太可惜了。

可如果吴三桂不去救援北京,那么崇祯帝、京城的老父亲吴襄、乃至全天下人皆会痛斥他见死不救、对君不忠、对父不孝,在汉民族的文化圈中,忠孝的名声真的相当重要。

试想,如果你和你的子孙长年生活在忠君孝父的美名下,那你们自然会昂首挺胸地扬眉吐气、光荣一生。

可如果你和你的子孙长年生活在不忠不孝的恶名下,那你们就只能如过街老鼠般昼伏夜出、韬光养晦地苟延残喘、耻辱一世。

因此,只要是个聪明人,都知道会选择忠孝两全,不选择不忠不孝。

可世事哪有这么简单?

于是,在救与不救北京的矛盾煎熬中,吴三桂最终决断,不急救,只缓救。

所以,在从宁远率军向北京救援的传奇中,吴三桂舍弃了以往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变得拖沓迟缓,以至于从宁远到山海关,本来两天就能到达的征程,吴三桂故意走了八天,随后吴三桂继续向南缓慢进军,救援北京。

如此,吴三桂相当于只是做了个效忠皇帝、孝顺父亲的援救架势,实质上却是在缓慢救援中坐视崇祯帝与李自成互斗,他打算见风使舵、待价而沽地在两方将来的斗争中谋取最大利益。

同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军攻至北京城下,次日,在城内太监曹化淳的开门揖盗下,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

至此,李自成推翻明朝,登上了人生事业的顶峰,与此同时,开国太祖的名号,貌似在向李自成招手。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的发展模式,均是攻破一城、占领一地后,就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掠财犒军养活军队,如此,广大贫苦百姓为了吃口饱饭,为了躲避官吏的剥削压迫,才会积极反抗明军、迎接并参加义军;所以,义军势力才会踊跃追逐名利,渐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这一发展模式透露出李自成军发展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重整河山善待天下万民,而是为了劫富济贫追求财富的重新分配。

虽然在短期内,凭借此发展模式,李自成得以势如破竹地攻陷北京灭亡明朝,得以拥兵数十万称霸北方。

但是,这一模式的强大惯性和李自成的威望不足,导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迅速走向了败亡的边缘。

本来,李自成拿下北京后,面对的是贵族官吏翘首以盼仁明新君、黎民百姓久旱望甘霖般渴望廉政、山海关吴三桂待价而沽首鼠两端、满清多尔衮磨刀霍霍虎视眈眈的复杂形势,如此内外情势下,李自成应该严格整军、安抚百姓、优待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同时以优厚条件积极拉拢山海关吴三桂势力,积极派斥候密切关注并透彻了解满清势力的发展动向,做好充分的对内对外准备。

然而,劫富济贫、劫财犒军的发展模式,在义军攻破北京后仍有巨大的发展惯性。

毕竟,数十万义军将士们的衣食住行,仍需要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继续获取财富来犒赏他们。

同时,李自成缺乏洞察全局的战略眼光,对自身与满清、残明的关系欠缺透彻的了解,在军中缺乏令行禁止、杀伐决断的强大威望,无力也无心去约束义军狠刹发展惯性。

毕竟,人性本来就很难从善如登,很容易从恶如崩。

所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在以往攻城略地后烧杀抢掠、醉生梦死的巨大惯性下,起义军便开始了一系列自取灭亡的乱政政策:

首先,李自成大肆搜刮皇宫,在刮地三尺的搜寻下,仅得十七万两黄金、十三万两白银;

紧接着,在用皇宫财富犒军如杯水车薪救火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悍将刘宗敏发布公告:原明朝各级官吏,都要按次序朝见新皇,按官阶献出足额的银子犒军,献银者免死;不献或献银不足者,皆大刑伺候!

残害明朝百官、索取巨额财富的悍将刘宗敏

然后,京城各级官吏便被刘宗敏按等级追索银两,一时间京城鸡飞狗跳人人自危,抄家灭门声,抢掠财物声,得笑失哭声,声声刺入人耳,同时,奸淫掳掠景,严刑拷打景,惨绝人寰景,景景不堪入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向李自成投降的明朝国戚李国桢,因为献银不足,竟第一个被刘宗敏拷打致死,而李自成竟落井下石地宣称:“李国桢受明帝宠信,应以死殉国,奈何却向义军投降,真是寡廉鲜耻、卖主求荣之辈!”

刘宗敏打死李国桢、李自成痛斥李国桢,此举等于在告诉世人,你们千万别踊跃向义军投降,否则投降得越快,死得越快,还没好名声!

还有,明朝内阁首辅魏藻德向李自成投降后,刘宗敏逼魏藻德献银,魏藻德拒绝,刘宗敏喝问魏为何把天下搞得民不聊生,魏藻德将责任推卸给崇祯帝,刘宗敏听后,立刻令属下对魏藻德掌嘴,并辱骂魏藻德背叛旧主忘恩负义。

魏藻德不堪忍受虐待,便果断献出银两和自己女儿,可割肉饲虎、忍痛割爱的结果却是,魏藻德家产被抄、女儿被奸杀,他本人,则被打断四肢、夹烂脑壳的酷刑虐杀。

刘宗敏虐待魏藻德一家,李自成监管不严,此举告诉世人,别以热脸贴我们义军,否则只会如贴到冷屁股般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这样,以李国桢、魏藻德为首的两千多名明朝官员尽皆被刘宗敏虐待索银,一时间,北京城内掀起腥风血雨……

一开始,只有明朝官员的家被刘宗敏率军队抄没,后来,随着官员被抄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阶层化,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其他起义军们也开始对普通百姓打家劫舍、烧杀抢掠起来。

最终,在刘宗敏及属下兵丁们敲骨吸髓式、杀鸡取卵式的残忍压榨下,李自成在短短几天内就搜刮到七千余万两白银,而代价,却是京城达官贵人、普通百姓的尽皆家破人亡和永久性不支持李自成政权。

其中,有一个名叫吴襄的达官贵人,也在刘宗敏的逼银拷打之列,与对待魏藻德类似,刘宗敏先逼吴襄献银,待吴襄交银不足后,便恶意殴打吴襄,同时,在看到吴襄有个年轻貌美的儿媳陈圆圆时,刘宗敏见色起意地霸占了她。

这个进北京后貌似习以为常的恶举,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在中国古代,聪明的统治阶级对待被统治阶级,会率军先开拓出和平的发展环境和闲散的土地,再令地主、百姓休养生息地辛勤耕种,令商人、手工业者们安定和谐地经商做工,之后再静静等待地主、百姓、商人、手工业者们积攒财富,最后再轻徭薄赋地对待万民,去按时如剪羊毛般收取人民积攒的一部分财富,这种科学合理的做法,促成很多国祚绵长的王朝,如汉朝、唐朝。

当然,也有一些大愚若智的统治阶级,为了尽快建立辉煌壮丽的功业,为了尽快以武立威征服四方,他们如杀鸡取卵般疯狂剥削百姓的财富,如竭泽而渔般残忍奴役百姓、消耗百姓的体力乃至性命,直至百姓不堪重负,忍无可忍地造反起义,如此,统治阶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便导致国家在人民挑起的接连战乱中崩溃灭亡,如秦朝、隋朝。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长年累月适可而止的周期性剪羊毛,比快意恩仇索取无度的灭绝性杀鸡取卵,能收获更多的人心、财富和安定。

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之,李自成进北京后被全军生计逼迫而采取的杀鸡取卵式行为,彻底得罪了全国原本占据大量粮食土地的明朝官僚地主阶级。

这导致李自成无法迅速建立一整套整体素质优良、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难以组织官吏百姓去深入扎根各地,建立有效统治,难以集中占领地各种资源,去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地抗击清军;

这导致李自成军面对清朝八旗骑兵迅如雷霆的勇猛冲杀时,很难再得到全国各地地主阶级的物资供应和全国各地士大夫的智谋襄赞,面对清军难敌、江山易失的天下大势,李自成军开始变得独木难支、难挽狂澜;

这还导致李自成与南明政权合纵抗清变得十分不易,由于李自成军在北京等地的虐待官僚士大夫和张献忠军在四川等地的大肆屠杀人民,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在刻骨仇恨的刺激下,很难精诚合作地共抗清军,这给清军以从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败敌人的良机。

虽说,以上这些不利情势,不是李自成的本意,但确是李自成管理不善造成的。

当得知北京城被李自成军攻下后,已进军至丰润的吴三桂暗自松了口气,他率领援军撤回了山海关。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针对起义军虐官索银、驻防城内骚扰百姓、山海关防务未定等不利情况,谋士李岩曾向李自成提出四个发展策略:

一、筹备新的登基大典,进一步收买人心、凝聚义军向心力;

二、追索赃银时,应该对明朝官员区别对待。对于贪官污吏、百姓厌恶者,应刻意严刑逼供,为民伸冤;对于清官廉吏、百姓爱戴者,应网开一面尊之重之,以再次拉拢百姓收买人心;

三、将驻守北京城内的义军大部迁到城外,仅留少数精锐部队保卫义军首领们,防止义军滋扰京城市民,爱护人心;

四、善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人,以高官显爵厚赏吴三桂,尽力争取招降吴三桂,占据山海关,严防满清势力南下。

事后看来,李岩所献的这四个策略,每个都是针对李自成军的弱点提出的改善策略,只要李自成以身作则地严格执行这四个策略,帮助起义军尽快克服这四个弱点,那么李自成绝不会在后来迅速败亡。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对于李岩所上四策,李自成真正在意的只有第一策,该策在落实时也实行得异常操之过急,给人以小人得志便猖狂、失败便逃亡的丑恶印象;

至于其他三策,第二策,由于刘宗敏与李自成关系亲厚,李自成不好意思,也不便对刘宗敏虐官索银干涉过多,再者,因为刘宗敏屡建战功权大难制,天下还未统一,尚在用人之际的李自成不愿过分要求刘宗敏,搞得义军矛盾丛生内斗不已。所以,第二策施行得雷声大雨点小,直至一切照旧不了了之,如此,明朝百官,依旧对李自成势力恨之入骨。

第三策,由于李自成爱惜属下军民,不愿他们辛苦攻城略地后无财可得,所以便纵容义军继续在北京城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固然,李自成睁只眼闭只眼的此举深得属下军民爱戴,却也因此丢西瓜捡芝麻地尽失京城百姓乃至天下的人心。

至于第四策,是实行得最失败的一策。

公元1644年四月,李自成派使者到达山海关,使者带来了犒劳吴三桂的四万两白银,带来了封吴三桂为归命侯的诏书,带来了父亲吴襄给吴三桂的招降信。

面对李自成的厚待和挟持人质式招降,吴三桂没有做大明孤臣,他愿做孝子,准备向李自成投降。

于是,吴三桂整备军马,将山海关交给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第二次前往北京,此时,吴三桂幻想的是,到北京后,李自成会怎么兴师动众地欢迎自己呢?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会怎么慈爱眷恋地迎接自己呢?

毕竟,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给李自成带来的,是能与满清八旗军分庭抗礼的关宁铁骑,是一群作战勇猛、指挥有方的精锐将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山海关,有这些保家卫国、抵御满清的精兵良将、金汤城池,李自成没理由不重视自己。

可是,攻入北京后,骄傲自大、虐待百官的刘宗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强大,没有意识到山海关和吴三桂军的重要性,更没有善待吴三桂家人、拉拢招降吴三桂的意愿,所以他继续严刑拷打吴三桂之父吴襄,继续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而这些,吴三桂还尚未知晓。

四月五日,在进军至永平西部的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脱逃出来的家人,这个家人一见到吴三桂,便声泪俱下地向吴三桂控诉了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后残剥百官、迫害吴襄、霸占吴三桂妻妾的野兽行径。

吴三桂听到这些惊天霹雳的坏消息,竟目瞪口呆地难以置信,一时间,千万思绪在他脑中生出且斗争不断。

李自成怎么能这样对待京城百官和自己家族?究竟是什么样的野蛮流寇,才会做出如此目光短浅、心狠手辣、灭绝人性的险恶勾当?

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如此虐官害民,还有什么发展壮大的可能?看来他及他的军队,只不过是一群难成大事的下贱流寇,永远都不可能做大做强称霸一方!

自己常年来奋战在辽东前线,千辛万苦地谨守城防与敌周旋,千方百计地阻止满清军队攻入中原、劫掠汉民,究竟是为什么?

自己如此费心卖力,竟是为了保护这些不知感恩自己、反而残害父亲、强夺自己家产、强暴自己爱妾的卑鄙汉民吗?

若真是这样,自己如此不明是非助纣为虐,如此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难怪到如今,自己会丧失国家赋予的高官显爵、丧失家族的父慈子孝、夫妻共荣,若再跟随李自成,自己会不会继续倒霉,直至丧失一切?

水才往低处流,人是要往高处走的。两年前,松锦之战后,蓟辽督师洪承畴、舅舅祖大寿相继投降清朝,当时,自己还不理解这两位长辈。可现在,自己终于理解了,不是他们不忠心,不是他们不忠君,不是他们不爱家,只是崇祯帝、士大夫们、起义军令他们寒心、令他们齿冷、令他们无所适从、令他们无家可归,所以他们才要义无反顾地投降满清、背叛汉民族。

向清朝投降的洪承畴

这时,想到这里,吴三桂已考量得颇为透彻明白:

于公,向李自成投降,即使自己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对李自成、刘宗敏称臣,自己也不会被他们重视,甚至还会被他们蔑视、瞧不起、虐待,同时,李自成虐官害民、大失人心的短视行径,也证明其难成什么大业,自己跟随李自成,不过如孤魂随一群野鬼,最终只会被这些流民军拖累得魂飞魄散一无所有;

于私,自己老爹被李自成部下虐待,自己家族被李自成农民军敲骨吸髓式地掠夺压榨,自己爱妾被李自成部下强暴,只要是个男子汉,都不能对这样的敌人卑躬屈膝、缴械投降!相反,自己要不顾一切代价,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外部势力,反戈一击,将李自成军斩杀殆尽、报仇雪恨!

于是,吴三桂怒发冲冠地率领军队,重返山海关,并将掌控险关的大顺军尽数歼灭,随后,吴三桂向满清主政的多尔衮写信,恭请清军南下助剿李自成流寇,事成后,将厚财裂土以筹谢清军。

当时主持清朝国家大事的权臣多尔衮

如此,山海关军民,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投入了满清多尔衮的怀抱。

自古以来,三方博弈,一方要想获胜,最佳的策略是一打一拉,即己方拉拢另外两方的其中一方,去共同对付第三方,等到第三方败亡,再两方对立一决雌雄。

前三国中,曹魏灭蜀(吴派步协攻打蜀地永安)、西晋灭吴;后三国中,北周灭北齐(陈派吴明彻攻略齐地淮南)、隋灭南陈,均是如此。.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中国北方,便存在着三方博弈的态势:占据北方的李自成势力意图开国建基统一天下,占据山海关的吴三桂意欲待价而沽择主而事,占据辽东的多尔衮准备伺机南下定鼎中原。

可面对此三方博弈的态势,李自成和刘宗敏狭隘的成王败寇思想和小富即安、小败即逃的农民思维,严重局限了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形势洞察力,他们不懂得三方博弈中的科学博弈原则,不懂得拉拢吴三桂、共攻满清政权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快意恩仇地满足义军的身心需求,刘宗敏便虐待明朝百官、凌辱吴襄、霸占吴三桂爱妾、纵容属下残剥京城百姓。

于私,李自成军令吴三桂对父不孝、对同僚、妻子不义,可说是彻底得罪了吴三桂;

于公,李自成军的胡作非为不思建设,令吴三桂看不到投降起义军后的强大希望,看到了李自成的大失人心自取灭亡。

通过第一策和第四策的实行,吴三桂看到的,只是投奔义军后虽委曲求全,但仍会无奈败亡的可悲下场;而天下人看到的,则是李自成胜则追名逐利不顾黎民、败则携金带银狼狈逃窜的丑恶嘴脸;

第二策施行后,明朝百官、贵族们看到的,是投降义军后虽献银输财给义军,但仍会被义军首领拷打致死的可耻下场;

四策全部执行后,京城百姓乃至天下人看到的,是投奔李自成军后虽暂时吃饱穿暖,但不久便被义军烧杀抢掠的悲惨下场。

于是,人心离散的李自成不出意外地拉拢吴三桂失败,遂只能亲自率军向北进攻山海关的吴三桂军。

这时,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联络信后,深感入主中原良机已到的他,在与范文程、洪承畴及满清权贵们商量过后,立刻不失时机地率领十余万满清八旗军向南进抵山海关附近。

那么,在接下来的山海关博弈中,李自成究竟会怎么与吴三桂军、多尔衮的满清军队抗衡呢?吴三桂究竟会如何决断自己的人生呢?多尔衮会怎样做到满清政权利益的最大化呢?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重镇?

说些西域的重镇

1、星星峡

河西走廊入东疆头号重镇,无数征西士卒,无数西行旅者都都经过此地进入西域,尤其丝路南线逐渐沙漠化后,该地成为近代入疆唯一通道,白彦虎的溃兵走过,左宗棠的湘军走过,共产党的西路军走过。中原控制新疆的咽喉,新疆军阀独立的资本。星星峡东200公里为瓜州,西150公里为哈密。

2、铁门关

南北疆天险要冲,丝路中段重镇,历来北疆游牧民族南下征服南疆西域诸国,西域势力抵抗北疆进攻皆需于此囤积重兵。张骞两度经过这里。唐代这里便是军事要塞, 岑参在这里留下了的名诗“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光绪十三年,湘军刘锦堂率部攻克铁门关,敲响阿古柏丧钟。

3、明铁盖达坂

印度次大陆进入塔里木盆地最近的山口,历代为西域重要口岸,汉代称其为玄渡岭,唐玄奘即于此南下进入天竺。尤其在唐与吐蕃争夺西域期间,这里是吐蕃大军数次袭扰西域的必经之路,唐军于明铁盖达坂外设立大名鼎鼎的葱岭守捉以防备吐蕃北上。近代以后冰川侵蚀,渐被红其拉普取代

4、连云堡

位于今阿富汗瓦罕走廊,为丝路要隘,北通费尔干纳谷地,西至阿富汗,东至西域喀什,南抵次大陆。唐与吐蕃争夺西域时其地位极其重要,天宝六年唐将高仙芝、李嗣业、边令诚等人征服小勃律之战就是以奇袭连云堡为标志。控制此地就彻底堵死了吐蕃北进通道。 是时,唐军“登山挑击,从辰至巳,大破之。至夜奔逐,杀五千人,生擒千人,馀并走散。得马千馀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

5、喀喇昆仑山口

大名鼎鼎的神仙湾哨所就在山口中国侧,自古为克什米尔地区勾连新疆与西藏的要道,夏季时新疆穆斯林由此前往麦加朝圣,近代更是成为英国渗透疆藏的口岸,1962年此地成为中印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

6、阿拉山口

“准噶尔大门”,草原丝绸之路要隘,蒙古崛起后一跃成为勾连四大汗国的重镇。丘处机自此回到中原,蒙哥在此会盟诸王成为大汗,17世纪后准噶尔部多次从此进入哈萨克草原扫荡。

7、铁门

西域通往波斯吐火罗的最后一道关卡,紧邻阿姆河。玄奘西行时便描述过此地,新唐书载 “怛满,或曰怛没,东陀拔斯,南大食, 皆一月” 。13世纪被成吉思汗攻破,屠城。旋即又建新城。帖木儿帝国时期又成为沟通南北的要道,明朝访帖木儿的使臣皆来过这里。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又称为苏军前线指挥部,为侵阿主要陆上通道。

8、吐尔尕特达坂

因为相对海拔较低,积雪时间短,成为新疆通往费尔干纳盆地的最佳路线之一,古称托云多拜故道,李广利第一次征大宛就在这里被阻击,同时也是唐军西进怛罗斯的必经之路。后逐渐被更加便利的伊尔克什坦取代。

9、伊尔克什坦道

张骞经此抵达大月氏,距离奥什城(贰师)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相比吐尔尕特,沿着克孜勒河谷前行的伊尔克什坦道更加安全,李广利二征大宛就由此突破。清军西进追击大小和卓便通过这条道进入费尔干纳。斯坦因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从塔里木盆地通向中亚阿姆河流域最方便的一条交通路线。

10、克里雅山口

新疆联通西藏最艰险的通道,北接和田,南入藏北无人区,唐时为吐蕃进击西域的主要通道之一,唐军在山口修有城堡。这里发生的更有名的事件就是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帅6千精骑从这里潜入西藏,奇袭拉藏汗得手,准部势力达到最大的同时,也为清军彻底控制西藏提供了由头,可谓是日后西藏直接受中央控制的缘起。青海罗卜藏丹津自这里逃入新疆。近代左宗棠部队将该道彻底毁坏。

11、叶尔羌之路

又称克里阳道,为距离和田最近的一条疆藏通道,南口外就是快成段子的赛图拉哨所,北口外不远就是和田,相对于克里雅道的艰险,这条通道相对容易,在吐蕃未征服克什米尔地区之前,曾是其北上勾连西突厥余部的常走路线之一

12、桑株古道

中古时期疆藏连接最常用的一条通道,也是南北方食盐流转的重要商道,很多来自波斯的元素都通过这里进入吐蕃控制下的羊同、象雄地区,进而影响整个西藏。抗战时期,缅甸通道被日军封锁后,国民政府交通部的陆振轩将这条古道重新开辟为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建国后新藏公路修通,该道遂废。

13、吐蕃-大食之门

该地长期是伊斯兰和非伊斯兰文化的分界,在唐军重兵驻守南四镇后,吐蕃开辟的新道路就是从这里北上进入西突厥十姓之地,再与唐军争夺西域。中唐后吐蕃完全控制西域,这里又称为大食和吐蕃边境摩擦的焦点。故而在史料中记载其为大食之门or吐蕃之门。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西方探险家在这里孜孜不倦的考察测绘后,于阿富汗巴达赫尚瓦罕走廊到印巴克什米尔这条世界屋脊上共发现唐与吐蕃时期兴建的碉楼城堡达400多处,可见旧日这里鼓角争鸣。

14、辛滚山口

呼罗珊大道的支线,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唐葱岭镇)西北,从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直抵巴格达,是丝绸之路的辅道,进入后就可以登上大帕米尔谷地( 古称播蜜川 )。呼罗珊大道,8-10世纪起于木鹿,终于唐境。玄奘、慧超、高仙芝都走过这条道路。

15、 上努舍疆

位于今伊塞克湖南岸,从8世纪起就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的终点,从这里向西商队15天,驿马3天就到李白故里、安西都护府驻地碎叶镇。这里也是呼罗珊大道的终点,唐代官道起点,古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伊塞克湖不仅地处要冲,而且水草肥美,自古是西北游牧民族的最爱,从乌孙到喀喇汗、从西辽到浩罕,长期是首都区。帖木儿东征大军原定从此进入中原。

最后一个、怛罗斯

怛罗斯城在哪众说纷纭,但至少在今哈萨克的塔拉兹和塔拉斯之间是肯定的,此地在汉代尚不显名,进入唐代开始因丝绸之路十字路口而成为军事和经济双要地,故而高仙芝宁愿冒险帅3万军队轻入此地与大食军队决战,如果放弃该地,至少北线草原丝绸之路不保。南线定居城邦也无缓冲地可辗转。

看完球补个大图~

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曝尸荒野。

野战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边追,一边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顾逃,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

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把水都淤积住。

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剥下铠甲军械,搜刮出值钱的东西,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有树林就丢树林,只要不碍事就行。

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在缺乏交通工具、道路的古代,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军队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

即便在现代,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

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匆匆埋葬。

车臣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场面令人不忍目睹。

古人没有推土机、挖机,很难快速处理尸体。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

腐败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这对古代的军队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

在中国古代,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

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但军队可以躲,民众却不能逃,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

有的时候,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军队命令完成这项工作,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

当然,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兵甲、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一般都会让将领的“嫡系”给先行扫荡掉,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

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能找个坑,找个洞,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肯撒上两锹薄土,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

图省事儿的,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或者原地上两铲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大多数时候,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

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禁区”。

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狐狸、狼群、乌鸦、秃鹫等等,它们大快朵颐,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然后大量繁殖。

尸体的污染,病菌的滋生,野生动物的泛滥,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造成更大的无人区,将它们埋进历史的尘埃中。

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两个城主打仗,打完了收走死人的兵器甲胄,尸体就扔着不管了。然后附近的村子出人清理尸体。

有些彪悍的农民,会抢在军队前面打扫战场,搜刮财物和武器,甚至还会“捕捉”一些活口武士拿来换钱。

这些农民装备精良敢打敢杀,因此一般的武装也不敢惹他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后才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长期的攻防战中,尸体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无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为了杜绝瘟疫的横行,整理攻守场地,都会及早对尸体进行处置。

城下的尸体当然是没法收的,城上守军巴不得有些恶臭熏天的残骸拦路。打着打着,城下的残骸就化为血泥了。

城外的一般是找个专门的场地集中处理尸体,或埋或烧,有些同乡甚至还能雇人托人把尸体送回去,赚一笔银钱。

城内的就麻烦了,尤其在那些旷日的围城大战中,尸体肯定是不能堆积的,所以他们唯有集中焚烧这一条出路。

破城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攻城军队往往会烧杀抢掠一番以振士气。比如曾国藩破天京,全军掠夺,分段搜杀,秦淮河里尸体如麻。

蒙古军队倒是个特例,古代蒙古人根本懒得处理敌人的尸体,任他们在草原上被狼群吃掉,但他们很热衷于争夺自己人的尸体。

这是因为他们有个特殊的规矩——谁带回了战死者的尸体,谁就继承他全部的财产,从他的牛羊、牧场到妻子、儿女,全部继承。

就算是奴隶,他如果能抢回蒙古军士的尸体,也可以得到牛羊甚至自由的赏赐。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能留下尸体才怪。

对敌人的尸体蒙古军队可就没那么友善了,曝尸荒野是普通操作,愤恨的话他们还会纵马踩踏上几个来回,上千匹马哒哒哒几下就把人跺为肉泥了。

在攻城中,蒙古人还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对方城池里,为对方制造疾病。

比如1346年蒙军进攻卡法,因久攻不下,蒙古人用投石机将患病的尸体丢入城内,造成黑死病流行。

因为战乱和杀戮,无数曝尸荒野的尸体引来了老鼠的繁殖,鼠疫疯狂流窜到欧洲各地,最后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