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2国史,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陈平出道晚,年龄比以上诸位都比较小,而且跟刘邦混的时间比较短。建国以后,陈平封侯排名靠后,在后期才真正显现光芒。

一、汉初三杰地位无可替代

陈平相对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杰,年龄尚浅,性格轻浮,做事不稳,阅历不足,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资历和名望无论是在刘邦内部,还是在天下间,都不足以成为刘邦的栋梁之材,更别提心腹大患了。

汉初三杰是一个地位的象征,一个能力的标榜,一个功劳的记录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异姓王可比拟的,也是丰沛嫡系们望洋兴叹的存在。刘邦视其为肱骨,韩信统领汉军百战百胜,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是安定天下和后方的治政能臣,这都是刘邦争夺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陈平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阴谋诡计,对于大局只能推波助澜。汉初三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陈平这类人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陈平的作用在楚汉战争时是有限的。

二、陈平给刘邦的三个人情

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就认为刘邦必成大器。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虽被封王,但是被项羽软禁,必须跟随项羽左右,可谓是有名无实。张良和陈平也有交情,两人设计了一场大戏,让项羽放刘邦去汉中。刘邦心里可是记着陈平这个大人情。

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立马从楚国阵营逃跑到刘邦阵营里。刘邦要打造任人唯贤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国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陈平为都尉,地位骤升。陈平成为了刘邦的谋士,掌管了刘邦的黑暗力量-间谍。但由于陈平不是刘邦嫡系,又是西楚过来的,在刘邦内部地位受到质疑。

陈平第二个人情就是反间西楚君臣,救刘邦一命。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一年,项羽又不同意和谈,情势岌岌可危。陈平挺身而出,先是动用4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大将钟离昧。然后派使者出使楚营,演出一桩双簧,再度成功离间项羽与首席谋士范增。这两步从内部打垮了楚军的团结。第三步,同时用诈降、美人计、金蝉脱壳三大计策,让刘邦等一众将相逃出生天。

陈平第三个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县的那帮老兄弟了,陈平再出美人计,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结果枕头风一吹,让刘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说,这三个人情都对刘邦有着救命之恩。只要陈平不谋反,刘邦必要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三、陈平的缺点是刘邦可控的

这小子虽然一肚子坏水,但很对刘邦的胃口。一来陈平油嘴滑舌,最能讨刘邦的欢心。二来两者都爱黄老之术,政治主张相投,陈平是刘邦治国的帮手,尤其是剪除异姓王行动。三来陈平和刘邦性格很像,都不喜爱从事农业生产,都有一颗逐梦的心。

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来加以培养。从陈平投刘邦开始,刘邦就把陈平带着身边,培养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尤其是张良退隐后,陈平替代了张良的位置,开始开启了他的光芒。在日后的论功行赏上,将昔日与洛阳并肩的曲逆五千户封给了陈平。

刘邦宠陈平,让陈平遭到了沛县老兄弟们的妒忌。周勃、灌婴等人在刘邦面前进馋,说陈平盗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无知的劝言下,意思表明了: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最终还是重用了陈平。

这件事给刘邦一个坏印象:陈平这小子性格轻浮,做事不够稳重,日后要好好敲打一下,暂时不能重用。陈平的升迁之路经历了一道难关,资历还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韩信那样一飞冲天。

陈平有着战略家级别的敏锐洞察力,比起张良也只差一筹。张良毕竟还是有名师带进门,难能可贵的是陈平无师自通。楚汉战争的尾端,陈平能抓住时机,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再利用韩信杀项羽,最后设计陈州捉韩信,一套这一套,不得不说陈平太优秀了。

在刘邦弥留之际,要为帝国选择辅政大臣。首席是萧何,次者曹参,然后说到陈平,评价其为“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有稳重的王陵帮他,还是可以胜任的,可见陈平在刘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陈平在后期成为了政治老油条

陈平很会搞关系,在刘邦这个大腹黑的熏陶下,迅速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以前周勃等人诋毁他,他并不计较,反而不计前嫌地与沛县兄弟团搞好关系。

比如智释樊哙这件事,一来完美解决刘邦交代的任务,二来搞好了樊哙等沛县兄弟团的关系,三来得到了吕后的赏识,可以说又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陈平在吕后执政八年时的政治资本。

吕后病逝,西汉王朝的继承又出了问题,是刘氏延续,还是吕氏取而代之?在当时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站队问题。陈平与周勃联手,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吕氏清除,拥立文帝即位,成为了从龙之臣,陈平再次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陈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资历不足为由,将右丞相让给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后,文帝考察两位执政能力,陈平与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见一斑,陈平为周勃说好话,周勃就坡下驴,辞了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由一个举止轻浮的小子到大汉王朝的顶尖栋梁,刘邦在地府里也要庆幸自己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汉室传承,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惠文王嬴驷为何要杀了商鞅?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东面有强大的魏国为邻,北面有义渠虎视眈眈,秦国国内因为多年的战争,早已被掏的一干二净,其实秦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秦孝公选择了停止战争,与民休息的策略。他用无数老情人多年用生命换来的河西之地来与魏国换取和平。并发出求贤令,吸引各国的志士,公孙鞅就是其中之一。

秦惠文王经历了秦国的变迁,他也曾因为犯法,让两个太傅受到刑法,也曾被罚去民间历练。在民间的历练中,他也看到了商君之法,对大秦的改变,以及民众对商君之法的拥护。作为个人方面,他的确与商君有仇,但是作为一个君王他也深刻体会到了商君之法对秦国的重要性。

商鞅之法推行时是秦孝公鼎力支持的。因为新法中要中断秦国公族的世袭制,还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当然就要得罪秦国大部分贵族势力。秦孝公活着的时候秦国贵族不敢对商鞅动手,秦孝公一死,商鞅没有了庇护伞,早已成了秦国老贵族案板上的肉。

新君继位往往会出现政权的不稳定,如果秦国的贵族出来公开的与朝廷作对,秦国会再次陷入动乱之中。秦惠文王只有选择处死商鞅来争取秦国贵族的支持才能够站稳脚跟。也只有让秦国了老贵族出了这口气,他们才会答应保留商鞅的新法,秦国才能够最终走向富国强兵之路。

有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

西方研究历史的人一般认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国籍是蒙古国人还是中国蒙古人?

西方人根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政策,分析认为“成吉思汗是将中国变成了蒙古的一部分”,表明认可成吉思汗是蒙古国人。而对忽必烈的结论是“把蒙古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表明认可忽必烈是中国人。具体来看我们从三方面分析。

第一、对中原王朝政策文化之运用。

不得不承认,成吉思汗是没有将中国完全征服,这并不代表其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天不假年没有那个时间罢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对征服者采用的是“间接统治”的体制,在打下广阔的地盘之后,成吉思汗将蒙古大大小小的贵族们进行了分封,这些贵族获得直接统治各片土地的世袭权利,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每一个地区都卷入越来越深入的地方化进程,如察哈台的莫卧儿帝国越来越印度化,拔都的钦察汗国越来越俄罗斯化等等。

这样一来,随着各地区地方化趋势的发展,极大的加深了他们之间基于各自文化而形成的不同制度体系之间的差异,最终会无可挽回的变成顺着这种差异导致的分裂。而成吉思汗相对比较英明的是,他将中国王朝的政治体制运用于蒙古高原的统治上,起码保证了蒙古人大本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始终都高于大蒙古国其他地区。因而一般称成吉思汗都为“大蒙古国”大汗,具有完全性质的蒙古人,并非中国人。

但是忽必烈却是大不一样。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野心,但也抛弃了一部分成吉思汗的做法。他在占领了古老中国的全部疆域后,以北京为首都,并以汉皇的身份进行统治,他根据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加强了对控制范围内的集权,并吸收中国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

忽必烈看到中国才是其帝国统治的关键,他需要中国的稳定和繁荣,于是在中国不再采取对待欧洲人一样的残酷镇压,而是自上而下对中国全面实行了改革,在其后得二十多年时间里,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经济、文化全面复苏,而忽必烈也全盘接受了汉文化,从官员设置到文化礼仪,甚至是语言他也要求全部说汉语。所以根据这些,国外史学家才会认为他是“把蒙古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第二、从“国号”和“庙号”来看。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国家叫“大蒙古国”,蒙古是绝对主体,而成吉思汗出生于肯特山,那自然将籍贯归入到现在的蒙古国去了,但事实上一百年前该地方还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而其庙号为“太祖”,一般是开国皇帝所用,所以认为其是蒙古国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忽必烈的国号和庙号却颇有意思了,首先将国号定为“大元”,这本身就是一种汉式国号,其代表的本意是“初始力量”,这样一个国号更像是与“西道诸王”分庭抗礼,而不是直接统治他们,事实上忽必烈也的确没有完全继承了其祖父成吉思汗留下的庞大疆域,只在名义上统领罢了。而他真正可以依靠的却是中国与其本有的蒙古草原,所以这也是忽必烈不惜一切代价覆灭南宋的重要原因。再来看庙号,忽必烈的庙号为很有意思,他被尊为“世祖”,要知道带“祖”的庙号都是开国皇帝,这就是意味着忽必烈并不是在大蒙古国的基础上站起来的,而是打下了整个中原帝国的固有疆域,成为一个新帝国的主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忽必烈自然是中国人无疑。

第三、从定都来看。

要知道知道王朝的归属认定,一般由其政治中心来确定。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在1220年确定哈拉和林为都城,但就事实上的表现是当时成吉思汗忙于征战,一直没有兴建都城,这才有了“马背上的都城”之说,言下之意只要有成吉思汗的地方就是都城,但根据他的旨意,蒙哥统治蒙古期间兴建的都城就在哈拉和林。

而忽必烈却在1267年定都“汗八里”(也称大都,现在的北京),在忽必烈登基之时“大蒙古国”已经是有名无实,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利,忽必烈不仅没有沿用成吉思汗规定的都城,这一来是为了都城的安全考虑,二来是收罗中原民心。从国号到都城再到庙号,无不显示着忽必烈的与众不同,根据都城,史学家将他归于中原王朝。

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可以证明,西方研究历史认为成吉思汗是蒙古人,而忽必烈是中国人,这完全有着事实根据。当然时间推到一百年前,这二人的籍贯都属中国无疑,但历史的原因将我们的文化也进行了割裂,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沉痛的事情。